学术硕博

研途榜样丨卢娜:迎风而上,沐光前行

时间:2020-12-14 17:44:30  来源:本站  作者: 阅读量:

人物简介

卢娜,女,19级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任班级学习委员,研一期间任研究生党支部第二副书记。2019-2020学年加权成绩91.75,位列班级前五。在导师的指导下,于权威期刊《管理评论》和《管理科学》发表论文2篇,参与省级和校级课题4项,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论坛/工作坊6次,进行论文宣讲2次,其中一篇论文被评为会议优秀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符仲南奖学金、江西省数学建模三等奖,被评为江西财经大学优秀研究生、优秀团干和十大优秀党员。


经验分享

Q1:

得知学姐研一期间两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并进行论文汇报分享,在论文写作及参会汇报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么?又是如何克服解决的呢?请学姐分享一下心得。

A:

先简单分享一下我的两次参会汇报经历。第一次参会汇报是20199月在辽宁沈阳参加第8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坛,那时刚研究生入学不到一个月,带着一篇不太成熟的文章误打误撞就走上了全国性的学术舞台上作报告。面对着来自各个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硕博士学长学姐,加上自己初出茅庐对一些学术概念还不够理解,在汇报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仍然记得汇报完那天晚上我的挫败感。不过很幸运的是,在三个月后,也就是201912月,导师再次给我机会前往上海参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年度学术会议,汇报的论文是我从10月底开始写的一篇文章的初稿。有了第一次的汇报经验、更多的理论积累和写作经历、每周一次的师门读书报告会的锻炼,以及更充足的准备时间,那一次的论文汇报是相对顺利且圆满的。现场还幸运得到了评委老师的许多宝贵建议,这些建议在后期论文修改过程中也得以采纳,使得文章不断优化和完善。

参会汇报的困难主要是不够自信,但如果前期准备充分,汇报整体表现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想分享几点小小的参会心得:①带着经历和问题去参会,对主题报告和学者论坛的理解会更加深刻;②抓住机会和领域内的大佬私下交流,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工作论文打印带去询问意见;③走上全国性的舞台做论文汇报,你代表的不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学校,好好准备④记住,参会的最大目的绝不是进行一场论文汇报,而是与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对话,了解学术前沿。

除了参会,在这里我更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心得体会:

第一,英文文献阅读困难。在组织行为领域的论文写作中,一般是参考英文文献较多,这就对英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后来,随着英文文献阅读量的增加,也逐渐摸索了一些方法。首先,采取精读和泛读两种阅读方式,与自己的研究相关度高、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文章精读,相关度一般、质量一般的文章泛读,精读需要一字一句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剖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学习文章的表达句式,泛读则主要看标题摘要以及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部分即可。其次,要培养英语语感,用英文的思维逻辑去理解,而尽量避免使用翻译器或者在脑海中转换成中文再去理解。最后,要坚持阅读,我自己的一个做法是,与班上的几个小伙伴一起制定了一个“一日一文献”的计划,不管是否需要写论文,每天都坚持至少阅读一篇文章,并和小伙伴分享阅读笔记,到目前为止,在这个文献阅读计划内读到的某些文章或某个观点或某种句式还时常会在论文写作的时候突然被想起,享受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快乐体验!

第二,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由于自己对于管理与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没有足够掌握,在写作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基于理论的逻辑来推演假设,容易出现变量拼凑和主观推理等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通过阅读书籍《管理与组织常用的60/40个理论》和理论原著加强理论基础,并把这些零散的理论梳理成自己的一个理论网络。熟知理论是基本要求,运用理论是低阶要求,拓展理论是中阶要求,创造理论是高阶要求。另外,多阅读领域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理论来进行假设推演的,这一点很重要。

第三,完美主义导致拖延。我是一个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这体现在论文写作中就是,不思考完美不动笔,不写到满意不交稿。于是下笔慢、写作慢,越临近deadline越焦虑,越焦虑越逃避,导致多次延迟交稿。克服这个困难,谨记老师的一句话“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在论文写作中一定要克服完美主义倾向,放弃初稿完美、一蹴而就的念头。阅读文献、设计写作大纲的同时,就要动手开始写,这不仅能实时把当下的思考记录下来,而且写作的过程可能会触发新的观点和思路。所以,思考和写作应该是相辅相成、同步进行的。

不过,不管是论文写作,还是论文汇报,只是研究结果“写下来”和“讲出来”的两种表达方式。对于整个研究而言,如何系统地掌握理论基础、如何全方位地了解领域文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如何设计严谨的研究方案、如何科学地运用研究方法收集到高质量的数据、如何掌握且熟练操作主流前沿的统计工具来分析数据等等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Q2:

作为研一初入学术大门的萌新,经过近三个月的学习,我们已明显感受到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差异,学姐是看待这种差异?并如何转换心态投入到科研学习中的呢?

A:

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有差异是必然的。本科以课程和学生活动为主,研究生以学术科研为主;本科与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联系多,研究生与导师联系多;本科偏向于完成既定的任务,是一种被动式学习,研究生更多需要自己去寻找任务,主动学习。

大家通过努力考取了研究生,心态也要跟着角色转换过来,以一名研究生的身份要求自己。不过,我觉得不是每一个研究生都要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学习中啦,取决于自己的未来方向。未来方向不同,学习方案则不同。

如果硕士毕业后是就业,那么除了完成基本的科研任务(敲黑板:基本科研任务——①参加学院要求的学术讲座②研二上学期的学术报告会③研二下学期的中期考核④毕业论文的开题、预答辩及毕业答辩⑤导师要求的其他事宜),则把重心放在提升工作技能上,比如参与研分会和党支部活动并担任职务、参与企业调研、利用寒暑假时间实习等。

如果有继续深造的想法,可能就得集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术科研。在这里分享一下这一方面的个人看法和建议。首先,尽早告知导师读博想法。导师一般对于就业导向和读博导向的硕士生的培养方案不一样,所以让导师了解自己想要读博的想法和读博的决心,或许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科研项目中(科研经历对申请博士还是挺重要的)。其次,夯实研究基础和丰富科研经历。研究基础包括系统学习理论基础、掌握研究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英文文献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除此之外,尽可能完整地参与一次研究项目的整个过程,选定研究主题、查阅相关文献、提出研究问题、选取理论视角、构建研究模型、开展调研项目、处理分析数据、撰写修改论文。最后,要主动、会思考、有悟性。要主动参与并承担科研项目中的任务,会思考时时处处的现实事例也许能引发研究idea,有悟性通过研究领域内现有文献的矛盾点或空白点找到未来研究的可能。


/文 吉泓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