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时间:2025-09-01 15:07:05 来源: 作者: 阅读量:
为落实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要求,聚焦中国管理学派发展路径,8 月31 日下午,工商管理学院在中至大楼414 会议室召开中国管理学派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专题研讨会。学院院长胡海波、党委书记贺三宝,以及中国管理思想研究院刘爱军、李文明、郭英、钟尉、张守刚、陈咏昶、常赛超等教师参会,共同为中国管理学派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献智献策。
会议伊始,胡海波首先结合国家最新相关政策文件,对“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管理学派”两大核心概念进行系统解读,清晰界定讨论范畴、明确核心边界。
贺三宝传达了学校推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研讨会等相关会议精神,组织学习了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经验,介绍了学校当代国势学、红色财经自主知识体系的情况。
各位教师围绕“如何构建中国管理学派自主知识体系”,立足各自研究领域与实践经验,展开了热烈且深入的交流研讨。刘爱军老师认为,构建中国管理学派自主知识体系的本质是“传承发展、古为中用,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明确三大重点推进方向:一是开发新课程与课程群,完善教学内容体系;二是结合VR 沉浸式技术,对接特色前沿产业,实现理论与技术深度融合;三是联动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白鹿洞书院等多方机构,形成跨领域协同合力。郭英老师分享团队长期研究积累的优势,提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当前正处于该领域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窗口期”,主张采取“多条腿走路”策略,同步推进理论研究深化、课程体系开发、典型案例编写与实践场景落地。钟尉老师明确支持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强调学术研究需树立自信,建议主动发起成立产学合作联盟,探索差异化特色发展路径。张守刚老师结合海外交流经历,提出“讲好中国管理故事”是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对外传播的关键突破口。李文明老师聚焦科研合作机制,建议提前搭建跨主体科研合作网络,为项目申报夯实团队基础、提升成功概率。陈咏昶老师分享夏季赴美国参加管理学会年会的见闻,提到国外学界对“非美国情境下的管理研究”高度关注,结合国内学术圈对英文论文的重视程度,建议以英文论文写作为切入点,推动中国管理学派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常赛超老师则从学术研究、团队建设、课程设置三个维度,系统阐述知识体系构建具体路径,并以“树木无声生长”为喻,提出“深耕十年,自然形成学术影响力”的长期发展理念。
胡海波在总结时强调,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突出“自身特色”和“差异定位”,核心目标是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概念与原创性理论成果。他对教师发言中的核心共识与特色思路进行总结提炼,提出“谋在体系、落在项目、成在聚力、贵在持续”四步核心推进思路:“谋在体系”即聚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核心,搭建系统整体框架;“落在项目”即推动项目目标指标化、指标要求定量化,同步梳理过往项目成果形成经验积累;“成在聚力”即避免“各自为战”,整合团队优势建立协作机制;“贵在持续”即重视研究传承,保障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长期连贯性。同时,他提及可依托学院“6+2 ” 已有平台,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贺三宝指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一是要仰望星空,紧盯国家战略,密切关注和学习中央政策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产出一批有分量的论文、专著、课题等成果,强化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政策支撑与理论阐述;二是要坚持育人为本,注重拔尖人才培养,开设中国管理学特色的专业和课程,加快中国管理学的核心教材编写与典型案例开发;三是要靠大联强,扩大国际影响力。谋划建立儒学研究联盟、财经院校联盟、产学联盟建设,加强与学术刊物合作并创建自己刊物,拓宽成果传播渠道与影响力;四是要脚踏实地,助力企业优化治理体系和能力。与相关机构合作制订中国管理学特色的企业治理方案和标准,为企业提供参考和咨询。为保障工作稳步推进,贺书记特别强调要做好战略规划和具体工作分工,建立后续持续交流机制,凝聚团队共识、跟踪工作进展,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学院构建中国管理学派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凝聚了核心共识。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持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管理学发展路径,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贡献工商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