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硕博
时间:2025-05-28 21:07:55 来源: 作者: 阅读量:
5月26日下午和5月27日上午,工商管理学院2025年博士研究生公开学术讲座在中至大楼各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共分3个论坛,分别由李敏教授、王雪峰教授以及高日光教授担任各分论坛指导嘉宾。共有15位博士研究生参加活动,2023级硕士研究生到场观摩学习。
论坛一
刘贤烨基于调节焦点理论,探讨了AI-员工协作对员工工作绩效的积极的影响,不仅阐明了AI-员工协作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内在机制,还丰富了AI-员工协作影响效果的中介机制研究,进一步拓宽AI-员工协作效果的研究视野。宋玉琴基于心理意向流畅性,深入探究视觉设计元素与产品创新类型的匹配效应及其内在心理机制,以优化产品设计,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辜凌莹基于扎根理论探索出工作场所中员工-AI协作流畅性的概念内涵与维度结构,开发并检验了工作场所中员工-AI协作流畅性量表,并以资源保存理论对员工-AI协作流畅性量表的预测效度进行了检验。王光华通过构建“高频词静态特征-DTM主题动态演化-扎根机制解构”的政策文本分析框架,引入DTM动态主题模型,多维度解构专精特新政策特征,为政策工具机制提供新解释。周雯珺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发现智能机器使用对员工工作投入具有双刃剑效应,既会降低员工对智能机器的温暖感知,从而抑制工作投入水平,也会提升员工对智能机器的能力感知,从而促进工作投入水平。
论坛二
黄鹤通过讨价还价模型构建多竞合博弈模型,综合考虑企业议价能力、关税、市场竞争等要素,研究跨国专利授权最优时机选择与合同设计。潘强运用后悔突变级数法构建冷链物流服务商选择模型,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多类型数据融合的方法,深入分析后悔理论与突变级数方程在行业中的作用。蔡源杰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采用纵向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法,以南康家具产业为例,构建了“压力-路径-结果”动态框架,揭示创业生态系统在区域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赋能机制及演化路径。林佳雨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以2013-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对产品创新的显著促进作用及对服务创新的非线性“U型”影响,并分析内部控制质量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张静思依据S-O-R理论,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剖析旅游社交分享平台中各因素对用户移情体验的影响及移情对旅游意愿的中介作用,同时探讨隐私顾虑的调节影响。
论坛三
冷超以索菲亚2014-2021年数字化转型为样本,采用嵌套式纵向案例研究,探究IT部门借数字技术应对部门冲突实现权力转移的机制,发现生产部门“矛盾性冲突”与营销部门“对抗性冲突”类型,提出数字技术主导型与辅助型权力转移策略及机制模型。于丽霞以485名服务业员工为样本,通过三阶段问卷与层次回归分析,探讨服务机器人冲击意识对职业成长的影响,发现防御性与促进性职业保鲜的双重中介路径及移情创造力的调节效应,揭示冲击的“双刃剑”作用。胡文莉以财通集团为单案例,运用“一阶-二阶-聚合”编码,研究国有企业组织身份增补,发现内外部威胁驱动身份增补,通过利用文化与资源惯性、克服行为与结构惯性实现变革,数字技术厚化双重身份并互促;苏秋芬以201名企业员工为样本,基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构建被调节中介模型,发现领导创意拒绝通过批判性反思正向影响员工创造力,领导尽责性强化该中介路径;张茹梦以201名AI技术企业员工为样本,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AI社会责任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发现绩效期望与情感依恋的双重中介作用,组织AI准备度正向调节AI社会责任与情感依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