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
时间:2024-03-24 13:52:57 来源: 作者: 阅读量:
追寻伟人足迹,感悟伟人精神
——物流管理系党支部“小平小道”参观纪实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话在诸多中国革命先烈和老一辈革命家身上都有鲜明体现。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领导人和新中国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开创者和总设计师,历经磨练,更是“三起三落”,展现出过人的坚韧品质。
为追寻伟人足迹,感悟伟人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增强不断学习党的理论思想并践行于日常工作的自觉性,物流管理系党支部于2024年3月21日组织全体党员和部分其他教师,赴新建县望城岗“小平小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文革”期间的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城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三年多。邓小平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四个月,也思考了三年四个月。刚开始时,小平每天从住的地方步行到工厂需要半个多小时,并且还得经过一个人多且杂的汽车站。从小平同志的安全考虑,修配厂的工人师傅们从工厂后门开辟了一条直通小平同志住处的小道,即世人所称的“小平小道”。这样小平同志每天上下班步行时间缩短到十几分钟。就是在这样一条长满青草,曲折蜿长的小道上,小平同志构想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亿万中国人民带向富裕之路,使中华民族从此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小道记录了历史,承载了痛苦,积蓄了力量,见证了荣耀。
走进小平小道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小平同志的全身铜像。伟人神态平静,目光深邃,两眼凝视前方,步履坚定有力,给人以自信和力量的感觉。纪念馆里,系统回顾了小平同志在文革期间的经历,一幅幅照片为我们记录、还原了小平同志在工厂工作、生活的情况。看着小平同志使用过的工具:钢钳、锤子、螺丝刀、锯子、钻子,使用过的雨伞、草帽、解放鞋,还有小平同志与工友交流,小平同志开垦菜地,小平同志坚持学习的一幕幕场景,不禁让我们感叹于伟人所经历的艰难,敬佩于伟人处于困境仍然坚持学习,胸怀远志的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生活简朴的作风。老师们在展厅内认真观看文字资料和图片,并不时轻声交流,思想、认识都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走出纪念堂,大家又去了配件厂的加工车间参观。浓浓的机油味,老式的设备和车辆将思绪带回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对比今天的现代化工厂和富裕的生活条件,大家不禁感叹于新中国建设所取得成就的伟大和来之不易,更加感谢伟人为我们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将中国带上富裕富强光明道路的远大目光,和筚路蓝缕,冲破阻力的坚定。
接下来,大家又去了“艰难岁月展厅”和“邓林摄影展厅”参观,然后来到了“小平铜像”。在苍松翠柏围绕下,小平同志身着中山装的铜像屹立在基座之上,分外醒目。在雕像之前,全体老师集体肃立,留下合影,向伟人致以崇高的敬意,表明向伟人学习的坚定决心。
最后,全体老师追寻着伟人足迹,踏上了小平小道。在这里,仿佛又能看到那个坚定前行的身影,捕捉他目光灼灼的眼神,感受到伟人在殚精竭虑思索中国未来发展之路时坚毅表情。
在回来的路上,大家热烈讨论、交流了参观感受。小平同志身处逆境,依然坚定志向,不忘为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建设而奋斗的初心。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小平同志却甘之如饴,将学习、工作放在首先。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虽然无法像伟人那样为国家做出如此之大的贡献,但娟娟溪流可以汇成大海,只要我们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增强不断学习党的理论思想并践行于日常工作的自觉性,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做出贡献,尽到个人应尽职责,教书育人,无愧人民教师的称号。